<address id="pjjrv"></address>

<address id="pjjrv"></address>

    <address id="pjjrv"><nobr id="pjjrv"><meter id="pjjrv"></meter></nobr></address>
    <address id="pjjrv"></address>

      <address id="pjjrv"></address><address id="pjjrv"></address>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辦公室電話:

      020-38835279

      研究部電話:

      020-38835283

      會員部電話:

      020-38835280

      培訓部電話:

      020-38835281
      020-38835282

      (安工)
      (安工)
      (鄧工)
      (鄧工)
      請掃碼添加工作人員
      咨詢培訓需求
      提高供給質量 夯實計量之基 ——對2021年廣東省市場監管系統計量工作會議報告的解讀
      發布時間:2021-03-31

      提高供給質量  夯實計量之基

      ——對2021年廣東省市場監管系統計量工作會議報告的解讀


          2020年,作為“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廣東通過完成《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使計量科技基礎不斷夯實;量值傳遞溯源體系不斷完善;計量監督管理得到全面加強;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進一步提高了計量供給水平。

          實際成效證明:廣東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中,彰顯了計量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了計量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推動“六穩”“六?!焙透哔|量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

      數字看變化

          回顧“十三五”,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牢牢把握提高計量供給質量主攻方向,在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中,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這五年,新研制88種標準物質,制定38個省地方計量檢定規程,共有31個計量檢測領域科研成果獲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計量科技研究結出豐碩成果。

          這五年,共建立2748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總數達6461項,居全國首位;全省依法設置的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9個,計量授權技術機構39個;一級注冊計量師523名,二級注冊計量師1395名,分別比“十二五”期末增加了506名和1338名,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得到進一步優化。

          這五年,率先出臺規范性文件,在重點產業、高技術產業等領域,積極布局建設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目前,產業計量測試中心25個,總數居全國首位,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這五年,取消了制造計量器具許可等5項計量行政許可,計量行政許可事項由8項減少至3項,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機制,全省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每年檢定的計量器具超過600多萬臺(件),每年免征費用達4億元以上,計量監督管理得到加強,市場環境得到進一步凈化。

          四組數據折射出:全省計量工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面協調發展之勢,為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推進創新驅動、建設質量強省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為推動“十四五”廣東計量工作開好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報告從六個方面,對2020年和“十三五”的計量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

          一是推動關鍵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計量治理水平。切實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工作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取消廣東省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目錄(共5類13種),推廣使用強制檢定智慧檢定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探索集貿市場計量監管新措施,深圳市、廣州市、東莞市的相關工作為全省摸索出監管經驗;加強計量風險防控,組織全省開展壓力儀表專項計量風險防控工作,共檢查生產企業35家,檢查使用單位 2730家,進一步完善計量風險分析防控機制。

          二是完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計量根基進一步堅實。加強計量標準規劃,制定廣東省、市、縣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目錄,加強規劃指導;推動全省計量技術機構加強計量基標準裝置(含標準物質)和計量測試裝置項目研制工作,組織制定地方計量檢定規程,填補計量檢測技術空白,補齊計量標準裝置建設短板;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動態化管理,積極參加國家計量比對,通報計量比對有關情況,督促發現問題的整改,維護計量標準性能準確。

          三是扎實加強計量整治,服務“六穩”“六?!贝缶帧0凑铡半p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要求,組織開展計量器具產品質量、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用能產品能效標識等省級計量專項監督抽查,開展計量單位使用情況專項監督檢查、集貿市場專項檢查整治,提出加強計量授權工作措施,督促計量技術機構依法規范經營,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推動制定誠信計量團體標準,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活動,引導誠信經營。

          四是健全計量測試服務體系,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檢測需要,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大力開展計量服務企業行,組織各地市局、計量技術機構、計量行業協會采取分片、分行業集中服務或深入企業等方式,提供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全力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加強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申報國家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項目,組織開展能源計量審查等能源計量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是加強計量合作和宣傳,凝聚計量事業發展新動力。組織開展粵港澳溫濕度計計量比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量值準確一致;部署組織全省開展“5·20世界計量日”系列宣傳活動,營造計量工作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編纂并派發《奮進中的廣東計量》宣傳畫冊,全面反映新時代廣東計量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情況,集中呈現計量發展規劃部門間聯席會議成員結合職能推進計量工作的舉措,系統總結各地計量產業測試中心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回顧全省計量系統戰“疫”實況;推廣使用“計量服務中小企業公共平臺”和“計量服務中小企業網絡大講堂”。

          六是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計量保障工作,在大考中彰顯擔當作為。及時部署開展疫情防控計量器具免費檢測行動,為醫療機構、機場、高鐵站、長途汽車站、火車站、高速路口檢疫點等重點場所的紅外體溫計等計量器具提供免費檢定校準。全省計量技術機構共出動技術人員10405人次,對7167家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單位18.45萬臺(件)紅外體溫計等計量器具進行了免費檢定校準;加快防疫有關計量標準研制和建設,組織開展紅外體溫計生產企業監督檢查,組織制定疫情防控急需的地方檢定規程,有力保障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尤其是2020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計量部門面對新冠疫情大戰大考,迅速行動、主動作為,深入踐行初心使命,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經受了特殊考驗,彰顯了計量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同時實現了計量事業新的發展。

          針對新一年的工作,報告指出需準確把握三大發展方向。

      三個準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

          成績代表過去,總結經驗和不足,才能準確把握計量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識大局、明方向,才能確保計量工作在“十四五”階段展現新作為。

          報告指出,對標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以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目前全省計量工作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計量科技基礎還比較薄弱,前沿技術創新有待加強;高精尖儀器儀表和相當部分標準物質仍需進口;技術規范還有空白,管理制度和規范尚需完善;社會各界對計量了解仍然缺乏;企業計量需求與計量體系有效供給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對這些問題,亟待以更加科學的方法補齊短板,以更加頑強的意志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改革力度去探索實踐。

          一是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個新”要求?!斑M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架新發展格局”成為貫穿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規劃建設的核心要義。“三個新”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集中體現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內涵新要求,為計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務。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加強計量事業謀篇布局,切實解決影響和限制全省計量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著力完善廣東計量監管制度體系。

          二是要準確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要求。計量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是構建國家一體化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計量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計量體系和管理制度比較健全,但有些制度還帶有較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不相適應,要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計量先進管理制度和有益做法,結合省委“1+1+9”工作部署,加快推進計量技術機構改革,進一步完善計量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量值傳遞溯源和產業測試能力,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提升計量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準確把握“雙區”建設和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等改革開放新要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是廣東改革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黨中央賦予廣東的又一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機遇。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強調,要以“雙區”建設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等牽引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廣東計量工作應深刻領會廣東改革再出發新要求,在更高起點、更高目標上推進計量工作改革創新,重點加強量子化計量、數字計量等技術研究,占領計量技術制高點;開展強制檢定智慧監管、誠信計量制度等改革試點,探索廣東特色的計量治理體系。

          在方向指引下,報告對下一階段的計量工作圍繞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思路。

      五個圍繞,推進計量事業創新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關鍵一年,廣東應找準計量監管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全省計量監管新局面。

         為此,廣東計量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和全國市場監管計量工作會議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聚焦“雙區”建設,緊扣“1+1+9”工作部署,深化改革創新,完善計量制度,夯實計量基礎,推進廣東計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十四五”廣東計量監管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五個圍繞,具體而言是:

          圍繞計量治理體系,加強統籌規劃和制度建設。一是加強計量整體規劃和戰略研究。組織制定計量中長期發展規劃實施意見,研究計量事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加強供需對接,增強計量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二是完善地方計量法規。加快推進《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辦法》《廣東省衡器管理辦法》《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授權的管理規定(試行)》等地方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修訂,提高計量工作法治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制度。研究制定《廣東省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推動成立咨詢委員會和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為計量事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持。四是完善雙隨機計量監督制度。出臺“雙隨機、一公開”計量監督檢查工作指南,規范檢查內容、檢查程序、檢查文書格式等要求,指導全省加強計量監督檢查工作。五是完善民用三表到期輪換制度。研究制定在運電能表狀態評價制度或者技術規范,組織開展在運電能表評價延續工作,推進電能表強制檢定制度的落實。探索開展水表、煤氣表在線評價試點工作,加強在用水表、煤氣表計量性能監督。六是加強計量技術規范建設。加強動態、現場計量以及應急、服務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組織制定地方計量檢定規程(或者團體標準)。

          圍繞計量治理基礎,強化計量支撐體系建設。一是加強計量溯源技術研究。建立計量科技合作創新機制,引導技術機構加強先進測量技術、“數字計量”技術、計量標準器具、標準物質等研究和應用。二是實施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擴能提質計劃。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規劃建設和計量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應急、新業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推動企業最高計量標準建設。三是提升計量技術機構能力。加快推進計量檢定機構改革,推動省計量院創新基地等建設;推動計量技術機構提升科研和檢測能力,加強計量重點實驗室等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計量技術機構提升型式評價能力。四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計量支撐體系建設。加強華南國家計量中心和粵東、粵西、粵北等區域中心計量機構建設,推進區域計量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促進計量資源共建共享共用。五是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注冊計量師注冊工作,加強對從事檢定工作的人員管理。依托高校等開展系統培訓,提高計量監管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六是強化計量比對工作。完善計量比對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計量比對工作力度,強化計量比對結果應用,提高計量比對工作質量和效能。七是積極探索打造“數字計量”。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和計量業務數據的動態化管理?;I備建設計量數據研究與應用技術中心,促進計量數據規范化建設和在質量提升、產業升級、強制檢定等方面的深度應用。

          圍繞計量治理效能,加強改革創新。一是加強改革試點。針對計量監管難點、痛點,支持廣州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計量深度融合試點和集貿市場計量綜合治理試點等工作;支持深圳推進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管理制度改革等試點工作。二是加大計量“放管服”改革力度。優化計量器具型式批準、計量標準考核、計量授權等工作程序,提高行政許可辦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三是創新監管手段,推進計量治理科技賦能。開展“雙隨機+互聯網”試點,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提高計量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四是保障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快防疫用計量器具計量保障能力建設,加強防疫用標準物質研制和推廣應用,繼續組織開展公共場所的疫情防控用計量器具的計量檢測服務。五是加強強制檢定工作管理。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范圍界定研究,明確強制檢定職責,依法規范開展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工作,做到應檢盡檢。六是加大重點領域的計量監督。組織開展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情況、計量技術機構、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器具產品質量、用能產品能效標識等監督檢查,提高監督效能。七是推進誠信計量工作。組織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活動,研究制定重點領域誠信計量技術規范(或者地方標準),推行承諾賠付、失信警示等制度,強化誠信計量信息應用,推動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誠信計量監督體系。

          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完善計量測試服務體系。一是實施產業計量中心“擴量提升優服”計劃。加強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產業計量供給能力和服務效能。二是推動儀器儀表質量提升。推動計量標準在內的各類計量器具研制;研究制定計量器具型式批準獲證企業管理標準,明確獲證企業主體責任,規范獲證企業管理;推進儀器儀表產業園、計量小鎮等建設。三是加強能源資源計量工作。完善能源計量檢測體系,組織開展能效標識和水效標識監督抽查,規范能效和水效標識行為;組織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推動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四是深入推進“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以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依托,組織產業內核心企業、重點實驗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計量科技創新資源,助推中小企業和產業發展。五是推廣現代測量管理體系。發揮行業協學會等的作用,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完善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強化計量數據分析和應用,激發企業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圍繞計量事業發展生態,切實推動多元共治。一是推動建立省計量聯席會議制度。在省實施計量發展規劃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推動成立省計量聯席會議制度,補充和調整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都應相應建立計量聯席會議機制,集中各方力量,形成計量工作齊抓共管的格局。二是推動軍民計量融合發展。貫徹落實計量軍民融合發展相關規劃及相關工作方案,完善合作機制,推動與有關軍工單位合作建立計量檢測平臺。三是完善行業計量監督體系。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部門作用,通過授權等手段,建立完善行業計量標準和計量技術機構,提高行業計量監督水平。四是加強計量科技協同創新。加強與工信、科技等部門的協調與合作,研究實施計量重大工程(項目)攻關計劃,提升計量科技創新自主可控水平。五是加大計量交流合作。組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計量協作論壇,組織開展歐美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計量法規標準電子數據匯編與比較研究,擴大廣東計量治理方案影響力。六是加強計量宣傳。做好“5.20”世界計量日宣傳活動,組織開展開放計量實驗室以及免費檢測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加強計量先進人物宣傳,創新計量文化表現形式,提升全民計量意識。

          新使命催人奮進,新征程任重道遠。報告特別強調,全省計量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已經明晰,應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的工作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創新,完善計量體系,提升計量能力,奮力開創新時代計量監管工作新局面,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